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14岁的小凯(化名)在父母的搀扶下, 用胳膊肘艰难地支撑着床边,缓慢坐起。这个对常人而言非常简单的动作,几乎耗尽了他全身力气。而一个多月前刚转入ICU时,身患白血病的他并发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生命垂危。
“多亏了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专家团队拼尽全力救治,孩子才能活下来,现在最困难的日子已经熬过来了。”回忆起一个月前的救治过程,小凯妈妈忍不住落泪。
白血病少年化疗突发致命并发症
时间回到去年年初,正在读初一的小凯在体育课上,突然发现自己腿脚酸软无力。起初家人以为只是太累了,几天后,他身上开始出现红点,逐渐蔓延到前胸后背,小凯的父母才感到不对劲,去当地医院做了血常规,结果令人心惊:白细胞超高,血小板却极低。
情况危急,一家人连夜赶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简称:浙大儿院)寻求明确诊断。2月1日,小凯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随后开始住院接受化疗。
“就跟晴天霹雳一样……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巨大的悲伤过后,小凯父母强打精神,“病友安慰我们,孩子还小,现在白血病的治疗手段多,会好起来的,如果我们不振作,孩子怎么坚持?”
呕吐、脱发、免疫力骤降……化疗的副作用接踵而至,坚强的少年也都挺过来了。第一个疗程结束,病情渐趋稳定,家人刚松一口气,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在化疗第二个疗程快结束时,小凯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化疗药物诱发了凶险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后期合并腹腔感染,并发腹腔出血,随后转入了浙大邵逸夫医院。
据悉,浙大邵逸夫医院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医院在2016年由虞洪副院长牵头、开创性地成立了以微创理念为核心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中心,每年收治200多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约65%由外院转来。今年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团队入选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并开设重症急性胰腺炎专病门诊。
感染与出血的双重生死劫
“转进来后,我们立刻给他做了穿刺引流手术缓解症状,”小凯的主管医生、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银山回忆,“孩子躺在病床上,意识模糊,全身浮肿,口唇布满血痂,连睁眼说话都极其困难,非常让人心疼。”
小凯妈妈心如刀绞:“今天熬过去了,不知道孩子还有没有明天。”
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团队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既要控制白血病带来的一些并发症,如骨髓抑制等等,又要对抗凶险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同时解决感染与出血形成的致命恶性循环。
“孩子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都极低,凝血功能极差,任何有创操作,都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布满疱疹和血痂的嘴唇,稍微张大一点口角就可能渗血。”吴银山说。
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中心探索出的综合诊疗模式手术创伤小、感染风险小,可以及时将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拉回。目前,中心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已降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小凯一家来说,这里是最后的希望。
“重症胰腺炎起病急、进展快,国际平均死亡率高达30%。尽管我们经验丰富,但面对如此年幼且合并白血病的患者,感染出血极难控制,治疗异常棘手。”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丰坦言团队压力巨大,“重症血液病患者一旦病情恶化,死亡率更高。家属没有放弃找到我们,我们绝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多月的多学科生死博弈
基于多年深耕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经验,以及重症医学科联合血液科探索多年的“血液重症”治疗模式,重症急性胰腺炎诊疗团队开始了紧急救治。
治疗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不仅需要ICU医生“维稳”,还需要外科医生精准有效的手术。因胰腺炎症侵蚀组织,小凯腹腔反复出血、积液。普外科沈波主任医师团队为他做了两次清创手术,清除腹腔内大量坏死组织和部分器官,他的生命体征才逐渐趋于稳定。团队首创的腹膜后入路腔镜辅助清创,能保证清创的彻底与安全,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经过一个多月的多学科联合救治,腹腔出血和感染基本得到控制,从身上插满十几个管子到现在只剩一根鼻饲管,小凯终于闯过了生死关。

小凯边治疗边康复(医院供图)
康复同步介入,长期卧床造成的严重肌肉萎缩,导致小凯在病情稳定后也无法坐起,在医护人员和父母的鼓励与帮助下,他顽强地进行着康复训练,如今已能坚持坐上半小时。近日,他将出院继续治疗白血病。
“以前总盯着孩子学习,现在才明白,健康最重要,没有健康,什么都没有。”小凯妈妈质朴的话语里道尽劫后余生的感悟。
当被问及孩子出院后的愿望,她哽咽着说:“孩子14岁生日是在ICU里过的,我只能对着手机里虚弱的他唱生日歌。最大的愿望,是明年能一家团圆,好好给他过个生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