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站在拱宸桥上远眺古老的上塘河,在绿柳鳞波之间,笔者仿佛能听到当年码头边搬运货物的吆喝声。江南丝织品,贡粮,茶叶,青瓷,木条,花石,盐巴,海鲜,泥沙从这里上船。
在造船技术领先世界的时代,水密舱结构、榫钉接合与油灰捻缝技术等运用,大船的概念已经独步天下。彼时泉州所造之船——“银锒船舷十五格,可贮货物二至四万石之多”。这些船不仅能运载漕粮,也把统治者巡游天下的雄心展现在世人眼里。比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就是典型的例子。
说起运河史,京杭大运河是世界运河史上的奇迹。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1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

通州古诗云:“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王维珍《古塔凌云》)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运河北溯至通州,到了最北端。此塔形制是密檐式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实心塔,由座、身、顶三大部分构成,全高56米,基围38.4米,是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
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窜犯通州,洋枪击断了塔尖的宝镜,子弹射掉了塔身的铜铃,对塔进行野蛮的破坏和疯狂的掠夺。1980年,北京市文物局和通县人民政府筹资29万元,进行抢救性修缮。

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以杭州拱宸桥为标志。此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清光绪十一年重建。桥梁总长92米,宽5.9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石拱桥。
拱宸桥中的“宸”,意为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桥由此而得名。1895年,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列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关,抗战胜利后废除。
一北一南,经历数百载风雨的燃灯塔与拱宸桥可谓是京杭运河的见证者,历史烟云徐徐掠过。2007年9月26日,“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古城扬州一幢古色古香的宅院门口挂牌。在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2年后,这条以往被通称为“京杭大运河”的水运生命线正式更名为“中国大运河”,淌出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股泉流。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说起大运河的修筑,绕不开一个人——隋炀帝杨广。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当时“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可见其运输繁华,经济发达。当然,隋炀帝动民工百万历时6载,徭役繁重,导致民怨滔天,揭竿而起,最终天下乱起,隋政权很快土崩瓦解,这也是其罔顾民心、作茧自缚造成的。
隋炀帝修筑运河,一者出于加强江南经济建设,二者出于漕运目的。这两个目的却使后来者受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泽被后世。
就历史角度看,每一代皇朝统治者也都要凭借运河这个理想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总揽大局,驾驭全国。谁控制了运河,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谁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因此,大运河也就成了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
另外,从经济意义来看,隋唐以后运河的贯通更直接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更促进了南北方商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运河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获得显著提高。

大运河的贯通,也滋养了丰厚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为首的文化中心联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
这条运河的丰姿厚韵,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外国使者、商人、学问僧、留学生纷至沓来,传扬了中国文化,有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笔者走到大运河博物馆,停驻在修葺一新的展版前,浸润于运河历史的滋养中。仿佛跨越了千年记忆,我听见运河开船的击鼓声、鞭炮声,感受到船帮文化的风俗奇妙。在马可波罗的记载里,读到了华贵天城杭州的种种赞叹;在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的介绍中,感受到文学的影响力和久远魅力。
运河,是一条盛蓄着繁华烟云的历史长河。它的波光云影投射在笔者内心,仿若徐志摩的康桥,朱自清的佛罗伦萨,季羡林的哥廷根……笔者虽是江南人,却与运河有地域之隔,因此运河文化也是笔者膜拜的精神殿堂。笔者希望自己在运河文化的园林里寻找到“新天地”,将自己的后半生追求契合这源远流长的文脉,从而思接千载,流淌出江河日月,续写出徐则臣《北上》一般的恢宏大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