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热点问题解答来了 | 传递37℃的爱

时间:2025-05-21 09:05:00

□ 记者 孙倩文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品,能满足婴儿6个月内的生长发育需求。

对婴儿来说,母乳除了提供全面科学的营养,还有很多细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物质,可帮助对抗细菌等病原体;亲喂时的神经刺激能高效促进婴儿大脑生长发育;母乳喂养时间长的婴儿感染率以及远期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更低

对于母亲来说,产后亲喂有助于催产素的释放,促进子宫收缩;坚持泌乳有助于母亲产后体重下降,促进体形恢复;母乳喂养能降低卵巢癌和乳腺癌、糖尿病的风险。

初为人母,产妇在母乳喂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针对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郭晓丽,河南省人民医院产科护士长程相红,帮助妈妈们科学喂养。

问题1:正确的哺乳姿势与衔乳技巧有哪些?

母亲舒适而自然的哺乳姿势是保证婴儿正确衔乳的前提。婴儿正确的含接是母亲的乳头不受伤害、减少哺乳期乳房并发症以及乳汁有效转移的关键。

郭晓丽介绍,母亲可采用不同的姿势哺乳,如半躺式、侧躺式、交叉式、摇篮式、橄榄球式等。

但无论采取何种姿势,母亲都要放松舒适,可使用枕头、靠垫等支托母亲的背部、腰部、手臂等。

“我们常说的‘三贴’,即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是经久不变的哺乳技巧。”郭晓丽说。

问题2:如何判断婴儿是否吃饱?

程相红说,婴儿吃饱的征象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指标有以下几种:

哺乳表现与婴儿行为 哺乳时婴儿有效吸吮,保持有节奏的“吸吮—吞咽—呼吸”动作,吞咽声清晰;单次哺乳时长通常为15~30分钟,但个体差异大,以婴儿主动松开乳头为准。哺乳后婴儿的表现满足、放松,四肢自然伸展,能维持2~3小时安静睡眠或清醒状态。

乳房状态变化 哺乳前乳房充盈,哺乳后变软,提示乳汁被有效吸出。

大小便次数 婴儿出生5天后,每日大小便次数≥6次,尿液颜色为淡黄色或无色,大便颜色转为黄色,每日至少3次排便。

体重增长 婴儿出生后0~3个月,每周增重150~200克;4~6个月,每周增重100~150克;6个月后增速减缓,但仍应持续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出生3~5天可能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7%属正常)。

郭晓丽提醒,母乳喂养中的瓶喂是导致过度喂养的风险因素。

因为瓶喂过程中,婴儿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尤其在喂养人使用错误的瓶喂方式时,乳汁过多、流速过快,婴儿只能不断吞咽,即使有“拒绝”的表现,往往也容易被喂养人忽视。

AI制图

问题3:奶水不足,如何科学催奶?

对于奶水不足的妈妈,程相红建议:

优化哺乳方式 提高哺乳频率,每24小时哺乳8~12次,每次单侧乳房吸吮10~15分钟,遵循“排空一侧再换边”的原则。改善衔乳姿势,确保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下巴紧贴乳房,避免乳头疼痛影响哺乳意愿。

做好营养支持 哺乳期妈妈每日额外增加500千卡热量,选择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三文鱼、鸡蛋、藜麦等,补充铁、钙、DHA,摄入适量水分。

心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每天1小时“袋鼠式护理”(裸露胸腹与婴儿接触),刺激催产素分泌。家庭成员要创造放松的哺乳环境。

问题4:奶水太多,涨奶了咋办?

“想要达到哺乳量的‘供需平衡’,就要酌情减少移出频次和乳汁量,采取‘以婴儿为主导’的母乳喂养模式,婴儿吃饱了就不要刻意挤出乳汁。如果涨奶疼痛而婴儿没有吃奶需求,母亲可以用手轻轻地挤出少量乳汁以缓解胀痛。”郭晓丽提醒。

问题5:哺乳期饮食误区有哪些?

程相红提醒,哺乳期在饮食上要避免以下误区:

  • 必须喝大量荤汤才能下奶。

乳汁分泌主要依赖婴儿频繁吸吮和水分摄入,脂肪过多更易堵奶,且高嘌呤汤可能引发乳腺炎。

  • 完全忌口所谓的“回奶食物”(如海鲜、韭菜)。

盲目避免所谓的“回奶食物”缺乏科学依据,反而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目前无明确证据证明单一食物会导致回奶,个体差异较大,除非婴儿出现过敏反应(如湿疹、腹泻),否则无需过度忌口。

  • 只喝粥、吃素食。

乳汁合成需要大量优质蛋白质(如鱼、蛋、豆类)和维生素,长期吃素食可能影响母婴健康。

  • 迷信“下奶偏方”(如米酒、药膳)。

米酒含酒精,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不明成分的中药可能引发肝肾负担或过敏。

问题6:乳头疼痛、皲裂如何处理?

郭晓丽提到,乳头疼痛是母乳喂养中常见的问题,研究表明,婴儿不恰当的体位或者含接姿势、舌系带过短、感染、乳量不足、乳腺炎、乳头扁平或凹陷、血管痉挛和婴儿腭的结构异常都可以引起乳头疼痛和损伤。正确的衔乳不会导致乳头疼痛

出现乳头疼痛,需要准确评估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建议宝妈到医院母乳喂养门诊接受专业指导。

乳头皲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衔乳姿势不当、乳头护理不当、婴儿的口腔问题等。

当乳头发生皲裂或破损时,妈妈可以使用温生理盐水热敷乳头,再用羊脂膏、水凝胶等涂抹乳头。保持乳头透气,避免潮湿和刺激。

如果乳头发生感染,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如果疼痛继续存在,要检查婴儿的口腔情况及乳头的局部情况。

问题7:宝宝吐奶、呛奶咋办?

预防吐奶,哺乳时要保持头高脚低(30~45度),避免平躺喂奶。哺乳后竖抱拍嗝,采用空心掌自下而上轻拍背部

如遇喷射性呕吐(奶液喷出30cm以上,呕吐物含黄绿色胆汁或血丝,伴随拒食、哭闹、体重下降),应立即到医院排查幽门狭窄、胃食管反流病等。

出现轻度呛奶(咳嗽、面色正常),应立即侧卧拍背,将婴儿的头低位侧放,由下至上拍打肩胛骨之间。

出现重度呛奶(面色青紫、无声),需要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抢救。若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问题8:母乳如何储存与解冻?

有些妈妈奶水过多或者无法亲喂,会选择将母乳冷冻储存。

程相红提醒,储存母乳要用专用储奶袋(标明容量、日期,排尽空气后密封),也可以使用玻璃瓶或食品级硬质塑料瓶(避免BPA成分)。禁止使用普通塑料袋、金属容器。

新鲜母乳需先冷却至室温再冷藏或冷冻;不同时间挤出的母乳可混合,但需温度一致(冷藏后混合)。

对于冷藏母乳,可直接置于40℃温水中加热10~15分钟。

对于冷冻母乳,可移至冷藏室12小时提前解冻(此方法最安全)。如果想快速解冻,可用冷水冲淋密封袋,再用温水加热(避免直接加热)。

避免用微波炉加热,会破坏营养,且容易受热不均。禁止用沸水直接煮,高温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问题9:6个月后母乳是否仍有营养?

郭晓丽提到,6个月后母乳仍然有营养,但是6个月后母乳中的一些营养元素,如铁等微量元素已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需要通过添加辅食补充营养。

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建议,辅食首先添加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比如肉泥、肝泥、含有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等,提倡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哺乳到2岁及2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