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桑绿蚕肥。走进南江河畔美丽的蚕乡东坝镇,广阔的千亩“田园桑海”映入眼帘,青翠碧绿的桑叶随风摇曳,桑田在微风中荡起阵阵绿色波涛,蚕农们正在桑田忙着采摘桑叶。
蚕桑业是郁南县的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其中“东坝蚕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1000多年历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蚕桑这个传统产业却遭到了冲击,面临生产粗放、附加值低、三产融合不足等发展瓶颈,产业“遇冷”,生产经营规模萎缩。
近年来,广东省蚕桑专业镇——东坝镇借助实施“百千万工程”契机,坚持“品牌引领、科技创新、生态循环、富民兴村”的发展新思路,多措并举推动传统蚕桑业“破茧重生”,呈现一幅现代蚕桑产业的新图景,探索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品牌引领蚕桑经济健康发展
为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东坝镇充分发挥“东坝蚕茧”国字号品牌优势,以“一粒茧”带动“一条链”,“一片桑”发展“多元业”,推动实现“生金、兴业、创富”。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蚕桑深加工和文旅融合产业,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以规模化推动蚕桑“生金”。2024年,全镇8600亩优质桑园年产鲜茧250吨,初级农产品产值1125万元,全年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0万元,直接带动1300余户农户增收。

如何多元化拓展蚕桑“兴业”?该镇通过政策激励,镇内6家精深加工企业协同发展,深挖蚕茧、桑果、桑叶等资源价值,形成传统加工产品(桑椹酒、桑叶茶)、高附加值产品(蚕蛹蛋白粉、桑黄素)及文旅融合产品(“东坝八宝”手信礼盒、“十二道风味”特色美食)等多元产品体系。通过深化“桑—蚕—茧—菌—肥”循环模式,盘活废弃桑枝资源,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种植产业,目前全镇利用废弃桑枝种植食用菌产量年超1万斤,产值12万元,以循环化带动蚕桑“创富”。同时,创新推行蚕沙、菌渣还田,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土壤生态,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科技驱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四方联动模式,东坝镇加大力度支持蚕桑科学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2024年,柔性引进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专家、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和本土蚕桑种养能手等7名人才进驻东坝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桑农蚕农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培训讲座、经验交流等服务活动14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同时,该镇还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科协)和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申报建设蚕桑科技小院,重点研究解决蚕桑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打造蚕桑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小院赋能推动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东坝镇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广东江缘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打造农业生态观光、蚕桑知识科普、蚕桑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等一体的蚕桑产业园,推动传统蚕桑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此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种桑200亩、建蚕养殖棚10亩,开发桑叶生物酞药物提取技术和桑叶深加工生产各龄蚕饲料技术。

央企助力蚕桑片区“接二连三”
今年,紧抓郁南县打造“五大片区”推动“百千万工程”见成效的契机,东坝镇积极申报央企助力“百千万工程”公益项目25个,预计总投资11989.98万元,联动中铁二十二局建设“现代蚕桑产业片区”。
“一轴一翼”打造示范片区,以东坝社区主街、Y502(东坝旧桥至深步村委)为主轴,S538(东坝供电所至粗石中心村)为侧翼,加快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绿美建设、污水治理、农房风貌提升等基础工作,同步改造升级主干道路、圩镇出入口通道、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搭建“云上东坝”圩镇数字化治理平台,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示范片区。

“一馆一园”传播蚕桑文化,科学规划建设蚕桑文化博览馆和蚕桑主题公园,同步提档升级美丽圩镇客厅,多节点展示蚕桑文化特色IP,联动打造东坝蚕桑文化展示轴。
“一街一廊”培育主题商圈,规划打造蚕桑主题商业街和“丝路蚕语”长廊,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引入蚕桑文创、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与蒲芦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圆墩养生谷串珠成链,形成“田园观光—文化研学—商贸消费”全链闭环,擦亮“丝路蚕乡”文旅金名片,打造强县富民“新丝路”。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李洪标 王名河 唐丹
【作者】 王谢思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