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裁员,先拿哪些岗位“开刀”?

时间:2025-05-07 16:44:00

2024年,光伏行业的日子实在不好过。

在积累产能尚未消化的情况下,“降价潮”愈发汹涌,四大主材主流产品全年价格跌幅均超过29%,再加之美国关税壁垒对海外市场、东南亚产能的冲击,让企业经营高度承压,A股光伏制造板块近80家上市公司,近半陷入亏损。昔日“光伏茅”隆基绿能也表示,“这是公司上市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在此情况下,如何精兵简政、缩减开支也成了各公司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员工总数变动与经营业绩、主营业务高度相关

根据数字能源DNE的统计,结合各公司年报披露信息来看,多数A股光伏上市公司人员规模有所缩减,其人员变动情况与经营业绩、主营业务均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比如,裁员比例最高的,是ST聆达,裁员幅度高达86.67%,从600人缩减至80人,成为面临退市的“小公司”。另一家ST公司——ST泉为裁员幅度也达到51.99%,截至2024年,公司还剩不到300人。此外,业绩降幅较大的如亿晶光电、京运通、爱旭股份、东方日升、ST沐邦等,裁员比例都超过40%,上述公司在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裁员比例方面都排在前15位。

虽然一体化巨头亏损或业绩下降的绝对值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会进行大规模裁员。具体来看,晶科能源、隆基绿能裁员比例较高,前者为41.07%(从2023年的超5.7万人降至不到3.4万人),后者更是高达49.57%(从2023年的约7.5万人降至不到3.8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大巨头是光伏制造板块营收总榜的第一名和第三名,同样也是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榜的头两名。但二者2024年营收均降超20%,晶科能源归母净利润暴跌98.67%,险守盈利线(9893万),隆基绿能的归母净利润直接从2023年的盈利107.51亿变脸至2024年的亏损86.18亿。

其他一体化巨头中, 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包括港股上市的协鑫科技,裁员比例在25%-31%,而最大的巨头通威股份裁员比例仅1.21%,员工总数仍超过5.5万人,反超隆基绿能、晶科能源,也远多于其他同行。

光伏营收TOP10中,光储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是唯一营收、净利双增的企业,2024年末,该公司员工总数超1.7万人,同比增长26.3%

新晋冲进营收TOP10的光伏辅材胶膜龙头福斯特,员工总数也同比增长了2.8%,该公司虽然业绩同比有所下滑,但营收、净利降幅均在30%以内,其13.08亿的归母净利润,也能排在利润榜第7,比大多高营收企业要好得多。其他员工总数增长的企业,如横店东磁、林洋能源等,也均是尚能盈利,业绩实现增长或下滑幅度相对较小的企业。

此外,光伏主材(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企业,员工总数多呈下降趋势,这与相关环节价格“跌跌不休”,跌破现金成本线,企业业绩压力持续增加有关,也与前期大幅扩产导致产能远超实际需求,去年下半年陆续进行减产甚至停产有关

市场韧性较强,业绩向好的逆变器企业,员工总数普遍不减反增,辅材辅料以及一些“卖铲”设备企业,存在业绩分化,员工总数增减也相异。

龙头企业职能人员、生产人员规模普遍缩减

对于体量较大、业绩压力较大、裁员幅度较大的龙头来说,如何在精简人员的同时保持竞争力,成了一道难题。

以裁员总人数最多的隆基绿能为例。2024年,该公司裁员总比例49.57%,其中生产人员、职能人员(行政人员)首当其冲,前者同比减少53.33%,后者同比减少53.6%。技术人员同样受到冲击,同比减少42.8%,唯有销售人员同比增加了22.56%,不过该条线总人数本就较少,增加后也仅1684人。这也导致了人员结构上的变化,生产人员占总人数比例降至60%以下,生产条线和职能条线相加,占比缩水超5%,相形之下,技术人员占比增加最多(3.06%),占比达到25.86%,销售人员占比从1.83%增至4.45%。与此同时,从年报另一个披露项——员工教育类别程度来说,大专以下员工占比缩减了4.94%,其他如博士、硕士、本科及大专以上在占比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本科及大专以上的占比增加了3.28%。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员工人数的下降让隆基光伏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同比减少了7.16%。与此同时,降薪与裁员往往是同步的,2024年隆基支付员工薪酬15.74亿,同比下降33.53%,两相叠加,隆基管理费用同比下降了30.22%。但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行业时值技术迭代路线之争的关键时刻,隆基的研发员工人数、待遇同样下降,研发费用同比降低20.48%。如果对比2023年来看,这种缩减会显得尤为强烈,那一年前三季度多数光伏企业的业绩来到历史顶点,虽然四季度遭遇大幅下滑,但全年仍处于扩张态势。隆基那一年因经营规模扩大、员工人数增加,管理费用同比增长67.6%,研发费用更是飙升78.08%。

可惜的是,成本的压降速度、幅度仍赶不上价格和收入的下滑,2024年隆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6.23%,高于营业成本27.79%的降幅,毛利率降低10.82%,降至仅剩7.44%,其中硅片业务毛利率为-14.31%。

作为行业的明星,隆基绿能可谓典型样本。2023年末至2024年一季度,其大规模裁员的话题不断引发关注,彼时该公司曾对舆论流传的裁员规模与方式进行辟谣,但也表示“光伏行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组织效率,公司正优化员工队伍”,同时将这种优化称为“合理的人员流动”。站在今天的结果来看,从2023年到2024年,隆基职能人员的精简一直在持续,生产人员则由大幅增长转眼变为大幅缩减,这与其停止产能扩张甚至减产、停产、调整生产安排和用工方式高度相关。

其他裁员幅度较大的龙头企业,与隆基绿能在精减人员上的选择上也多有相似之初,生产人员均大幅缩减,销售人员、研发人员受影响相对较小。不过,不同公司因其自身发展模式、经营特点不同,也会在裁员和人员结构上呈现出一些不同特点,比如晶科能源对销售团队也进行了30%左右的精简,爱旭股份则是技术人员受到最大冲击,同比减员73.69%。

此外,曾引起关注的应届生、管培生、劳务工的情况,还难以直接从年报中看出,不过,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相关用户自称受到影响无法转正或保住工作。

出海之路生变,境外员工前景未明

2025年一季度,光伏制造企业仍然高度承压,不过,至少从环比来看,爱旭、隆基、通威、天合、晶澳等企业业绩均有所回暖。虽然近期光伏主产业链价格再次掉头向下,业内有声音担忧下半年需求走弱,但至少,在2024年已经动了“大手术”的龙头们,今年应该不会再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变动了。当然,如果真的到了行业热议的“出清阶段”,那出清企业的人员变化,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在近年来光伏“大出海”的热潮之中,很多企业也积累了大量境外员工。

2025年,以美国“对等关税”为代表,国际贸易局势愈发严峻,我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四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的工厂受到美国34%-3500%“双反”关税的极大冲击,去年即有传闻称部分厂区关闭,管理人员转战他国。

仅从2024年财报,还难以获取太多相关信息。出海“领头羊”晶科能源2023年曾披露自身拥有超过一万名境外员工,但2024年未再介绍相关信息。

反而是顺风顺水,海外业务持续高增,但基本只卖货不建厂的阳关电源披露了相关数据,该公司截至2024年末海外员工共1774 人,同比增长了16.86%。不过,需要提及的是,从增速来看,这一数据还是有所下降,2023年该公司海外员工曾同比增长58.1%。

光伏企业东南亚四国产能销路受限后,很可能更多转向中东的沙特、阿联酋或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其境外员工会出现的怎样的变化,还有待观察。另外,一体化组件大厂目前在美国均有工厂落地,在当地对工厂“美籍身份”愈发看重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也在进行防范风险操作,比如天合光能就在特朗普胜选之际对其美国得州5GW组件厂进行了股权置换,此类变动当然也会影响到境外员工。

企业员工的变动趋势,折射出了行业现状,但同时也为未来埋下伏笔。实际上,从艰难的年报中也能看到,龙头企业仍在尽力保留研发人员,为今后的复苏和发展留下本钱。(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