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7月15日电 题:西北小城如何靠“小苹果”撬动大市场?
新华社记者陈晨、王泽昊
美艳的红色、清新的绿色、怡人的黄色,陕西白水苹果以美味和颜值走俏,连续8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十强”。全县超八成人口吃着“苹果饭”,形成了一条年产值110亿元的产业链。
不沿边、不靠海,常住人口仅22万人的陕西省白水县,在竞争激烈的苹果市场开辟出一方新天地,不仅成为西北地区苹果交易集散地,还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小苹果做出大文章
盛夏并非苹果的传统销售旺季,但在白水,到处是繁忙的景象。
“85后”电商达人张明珍正在做直播,订单纷至沓来,印制快递单的打印机已有些发烫;龙头企业盛隆果业的自动选果线正飞速旋转,每分钟可根据果径、糖度等指标将323个果子分类,车间外卡车整装待发……
“我们主销本地品种‘瑞雪’,打开了海外高端市场。”盛隆果业副总经理韩继龙点开微信群,外国客商信息频频。“每天都有人询价,企业每年出口水果2000吨。”
白水地处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盛夏时节,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熟练地为苹果套袋:“按礼盒卖,单个苹果能卖到20元,一亩地净赚7万元!”
除了种植,白水的苹果产业链不断延伸。围绕果箱生产、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等,当地培育出涉果企业127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26家。
在白水县兴华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内,果醋、果脆、果酒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企业2024年的销售额中,果脆产品占比达三分之一。”公司副总经理成永勤说,瞄准深加工的“蓝海”,当地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萃取工艺开展果胶、果酱、天然香精等功能性产品的研发生产,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
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白水苹果已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全县现有进出口资质企业27家,年平均出口苹果15万吨,出口量稳居陕西省第一。
“去年,我们的果品出口越南、新加坡等国家达2.5万吨。”白水县润泉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存说,未来,企业将加快海外市场开拓,争取实现果品年出口5万吨以上。
如今,对白水人来说,苹果不仅能增收致富,还为这座西北县城增添了现代时尚气息:马路被命名为“瑞雪路”,多了一些诗意;工业建筑外观喷绘着五彩的苹果图案,添了几分美感;苹果研学游、果树认养等蓬勃兴起,给日常生活涂抹亮色。
白水县县长王振华表示,近年来,白水聚焦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产业链重点环节,多措并举推动白水苹果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不断做好苹果大文章,力争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20亿元。
逆势突围靠什么?
苹果产业竞争近乎“红海”,仅在西北,就有洛川、静宁等多个产业强县。白水为何能有一席之地?
勇于创新,保持定力——
多年前,当周边苹果产业强县快速崛起时,白水的主栽品种红富士已过红利期。“加上果园老化、病虫害多发,苹果价格猛跌。”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建信说。
“现实给我们上了一课。”回忆过往,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段学军说,“围绕老品种‘卷’下去没出路,得靠创新另辟蹊径。”
2005年,瞅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校地合作的契机,白水引入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团队,建起苹果试验站,陆续培育出“瑞阳”“瑞雪”“瑞香红”等“三瑞”新品种,一场“品种革命”就此发端。
可是,在“家家有果农、人人是专家”的当地,要引导大家改种新品种,谈何容易!“挂果前的3年没有效益,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白水最早种植“三瑞”的果农之一曹谢虎说,“当时干部上门动员,所以我一咬牙豁出去了。”
“认准了科技创新的方向,还要有耐心和定力。”段学军说。近年来,白水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示范园,提供补贴推广高接换优等技术,每年培训果农4万多人次,示范带动、循序渐进。时至今日,当地种植“三瑞”苹果已达10万亩。
思路开阔,“抱着地球仪”做生意——
10年前,张明珍从浙江返乡做起电商,也把细分市场的理念带回了白水。她将不同品种的苹果打造为适合老年人、孕妇等不同群体的产品,订单络绎不绝。
如今,全县已有电商企业80余家,去年网络销售苹果近7亿元。
“白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南来北往的人流、信息流汇聚于此,有助于本地人打开发展思路。”白水县商务局副局长李弦惊说,这几年,白水建设了覆盖到村的物流网点,在瑞丽等口岸城市设立展示中心,还联手电商头部平台拓展海外市场。“我们正‘抱着地球仪’做生意。”
优化服务,助力企业安心搞发展——
一边是县级领导包联,为企业购置选果线等提供支持;一边是把各类检查“合并同类项”,为企业减负……白水苹果集散加工交易服务中心负责人尚雄说,当地干部“随叫随到”“无事不扰”,服务但不干扰企业发展。
今年4月,白水县兴华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向塔吉克斯坦出口苗木1.6万株。“如果不是在白水,我们出海的步子也不会这么大。”成永勤说,当地政府牵线搭桥为企业觅得商机,还提供项目支持,派出专人指导,帮助他们首次进军中亚市场。
居安思危走新路
白水苹果出名了,白水人的头脑依然保持清醒。对标一些产业强县,白水仍有不足:人才短缺、品牌建设薄弱……
探索数字赋能,是一条补短板的新路。赵建信说,白水正在建立覆盖全县的苹果生产技术和营销信息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换土栽培等12方面新技术,以期实现苹果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作业与精准市场分析。
产业该去向何方,一线从业者的观察同样敏锐。
“白水苹果经历几番浴火重生抓住了一个词:创新。”最近,年逾花甲的曹谢虎与一家物流公司合作,把前置仓开到了西安。在他看来,离消费者近才有出路。
在白水,不少企业都在显眼处挂着一幅“中国苹果产业地图”,各苹果产业大省的发展现状一目了然,也透露着行业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白水是时时有危机感的。”王振华说,向未来,朝线上走、向海外走、往精深加工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批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国外对苹果汁需求量很大,企业去年出口浓缩果汁5000余吨,货值6000多万元,主要市场在澳大利亚。”白水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静说,随着苹果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持续挖掘并提升苹果产品附加值,未来发展大有奔头。
闯市场,人才也是关键。
“全县2万名销售人员大多是传统果商转型而来,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白水苹果产业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段红民说,当地还要加快培育带货网红、职业经理人等群体,开拓“苹果+文旅”等更多赛道。
勃勃雄心的“苹果之乡”,正在迈向更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