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特别报道——绿色长歌颂山河

时间:2025-07-04 09:33:00

2025年6月30日,一个注定镌刻在内蒙古水利史册的日子。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

闸门开启,轰鸣声中,一渠碧水启程,跨越391.036公里,自兴安盟文得根水利枢纽出发,穿越“地下长龙”般的隧洞,经稳流连接池与PCCP管线段(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顺利衔接,一路南下,终抵通辽市莫力庙水库。


远眺文得根水利枢纽


这不仅是蒙东大地的解渴工程,更是一场跨越山河的生态守护:

——洄游的哲罗鲑,沿着专为它们构筑的“生命阶梯”奋力向上;

——188.43万立方米黑土,被小心翼翼地剥离、转运、封存,视若珍宝;

——19849株珍稀及地方特色树木,告别故土,在精心呵护下迁徙至安全的家园;

——输水线路在广袤的科尔沁沙地,主动绕行,避让生态保护区;


绰尔河水涓涓流入莫力庙水库


这些细致入微的保护举措,无声地诉说着新时代中国水利工程的核心要义——发展与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和谐共生才是永恒的追求。

第一章:鱼道长虹


站在文得根水利枢纽大坝上向东远眺,一条依山而建、蜿蜒盘旋的鱼道映入眼帘。全长3082米的鱼道由2个进鱼口、7个出鱼口、2个观察室及附属设施组成,900多个整齐排列的长方形混凝土池室沿山势而上,仿佛为鱼类搭建起一座通往生命源头的“天梯”。


依山而建的鱼道


“每级池室长2.5米、宽2米、高3米,水流速度控制在0.8米/秒左右,确保鱼儿能轻松溯游。”引绰济辽公司文得根枢纽分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介绍,“30厘米宽的竖缝是鱼类识别洄游路径的关键,还专门设置了53个休息池,供它们中途蓄力。”

记者走进鱼道观察室,透过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鱼儿正在水中逆流而上。水下监控画面中,鱼儿三五成群地游动,不时对着摄像头摆尾回望,萌态可掬。


水下监控画面中洄游的鱼儿


“我们在鱼道内安装了水下摄像头等设备,便于实时监测并统计通过的鱼群种类和数量。”负责人补充道,“每年4月至8月是洄游旺季,此时池室水深可达2.5米,哲罗鲑、细鳞鲑、黑龙江茴鱼等珍稀鱼种都能顺畅通行。”

极目远眺,鱼道在山坡上优雅地转了几个弯,其中一段巧妙地穿过了副坝底部,宛如为水下精灵保留的一条隐秘“绿色通道”。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工程影响水域的鱼类多样性,工程不仅在文得根水利枢纽修建了这条“生命天梯”,还在下游的绰勒水库配套建设了鱼道,彻底打通了绰尔河鱼类洄游的“任督二脉”,实现水族家园的血脉相连。

目光转向文得根水利枢纽鱼类增殖站。步入恒温养殖车间,成群的细鳞鲑苗在水中翻涌如银浪,体长逾1米的哲罗鲑亲鱼在池底悠然巡游——它们承载着鱼类种群延续的希望。


文得根水利枢纽鱼类增殖站


“我们模拟绰尔河的冷水环境,通过精准调控水温、溶氧量等参数,提高鱼苗成活率。”引绰济辽公司文得根枢纽分公司增殖放流与水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起,我们系统开展了濒危珍稀鱼类的增殖放流工作。截至2024年,已累计投放细鳞鲑、哲罗鲑、黑龙江茴鱼、乌苏里白鲑及黑斑狗鱼等珍稀鱼种共计230万尾,有效补充了流域渔业资源。”

此外,增殖站积极探索“以渔净水”的生态调控模式。2022年至2024年,累计投放花白鲢秋片36.8万斤、花白鲢大夏花200万尾。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文得根水库渔业资源,还有效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并提升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文得根水利枢纽增殖放流活动


这些努力也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2025年3月24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级珍贵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名单,引绰济辽公司榜上有名,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单位。这份荣誉,正是引绰济辽工程生态修复成效的生动注脚。

为了这条生命通道的畅通,建设者们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环评批复明确划定了长达467公里的“鱼类保护区”,不再新建任何拦河闸坝;每年4月和7月鱼类洄游季节,还会精准调度水量,人工制造洪峰,助力鱼群顺利通过鱼道,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生命传承之旅。


大货车将鱼苗放流到水库中


正如那份厚达984页的《引绰济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所体现的,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承诺。

第二章:黑土重生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

事实上,在《黑土地保护法》实施之前,引绰济辽公司便已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要求,着手黑土层剥离的相关准备工作。


剥离黑土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在勘察笔记中记录道:“剥离厚度严格控制在15至50厘米之间,养分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土层予以保留。”他们以嘎查为单元,对每一块土地、每一个采样点进行统一编号。“现场采样很辛苦,前期的方案设计和调研更费心思。”该研究员坦言,“我们必须找到最佳的剥离方案。我们的工作既考验耐力,也考验细心。”

“测量员穿越沼泽,裤腿和鞋子沾满泥水,就那样坐在地上吃午饭。”内蒙古黄河工程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至今难忘2022年4月那个正午。他身后,638.5公顷淹没区的黑土正在经历一场生死大迁徙——内蒙古最大规模的抢救性黑土剥离战役就此打响。

“文得根水利枢纽淹没区海拔351米至375米之间的黑土层全部剥离,并且要在主汛期前全部完成。”引绰济辽公司文得根枢纽分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强调。


车轮滚滚,抢运黑土


一声令下,四家施工单位在泥泞中全线开工。测量人员不停穿梭在每个地块之间,技术人员观测和测量剥离黑土情况,生怕遗漏可以保护的“宝贝”;机械轰鸣,灭茬机清除着庄稼残留的根茬;16公里长的临时钢板路迅速铺设,为运输开辟通道;几百辆自卸卡车排成长龙,昼夜不停往复循环运输。

装满黑土的车厢被严严实实地覆盖上苫布,运往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外的11个堆存场。一辆车一天往返多趟,日累计行程高达数百公里。车轮滚滚,只为留住这片孕育生命的沃土。


黑土按土质分类堆砌成“山”


记者在黑土堆存场看到的景象令人震撼。黑土按土质分类,被整齐堆砌成一个个规则的单元。每个单元底部39米×39米,顶部24米×24米,高5米,构成标准的四棱台形状。精准测量堆存确保每堆土方量正好为5055立方米。


堆存场上,如小山般的黑土堆整齐排列


偌大的堆存场上,如一个个小山般的黑土堆整齐排列,宛如等待检阅的黑色方阵。远远看去,它们又像是电脑键盘上凸起的按键,沉默而厚重;待到夏日来临,密目网下面种植的青草从黑土中顽强钻出,郁郁葱葱覆盖土堆,它们又化作镶嵌在大地上的绿色魔方,防止水土流失,有力保护了这方黑土。这些滋养世代人民的沃土,终在洪水来临前重获新生。

“2023年7月31日,淹没区的黑土全部剥离完毕,是一个奇迹,也是一场硬仗。”引绰济辽公司文得根枢纽分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感慨道,“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等参建单位7家,600多名管理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最终将638.5公顷耕作层黑土全部剥离出来,成功保护了文得根水利枢纽淹没区188.43万立方米黑土。我们是在与洪水赛跑,而我们,赢了!”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的研究员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内蒙古做得非常出色,引绰济辽工程在全国打响了《黑土地保护法》实施后的‘第一枪’,堪称壮举!”

第三章:万木迁徙


“这树干如此柔软,确实需要格外呵护。”在文得根水利枢纽大坝下游的新家园,记者轻轻抚摸着一棵黄菠萝树的树皮。引绰济辽公司文得根枢纽分公司移民征地环保部有关人员介绍道:“它的树皮质地柔软,当地百姓曾用来制作枕头。”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移栽已有4年的黄菠萝树嫩叶上,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些曾经面临灭顶之灾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最远已在155公里外的土地上安然扎根,重焕生机。

时间回溯至2016年,扎赉特旗林草局未雨绸缪,对文得根水利枢纽淹没区内的珍稀及地方特色树种展开抢救性移栽工作,共计移栽水曲柳、黄菠萝等珍稀及特色树种共6600株。


编号并挂牌标记的珍稀树种


2019年6月,扎赉特旗林草局委托内蒙古惠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淹没区内所有名木古树开展全面调查。调查队员穿梭于即将被淹没的林间,逐一识别、登记、编号并挂牌标记珍稀树种和地方特色树种,并利用GPS精准定位其坐标。

“我们为2634株黄菠萝树、17101株地方特色树种建立了详尽的‘身份档案’。”调查组组长表示,“黄菠萝树数量稀少,只有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2020年,尽管新冠疫情肆虐,但抢救工作并未停歇。在引绰济辽公司推动下,中标单位迅速启动移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抢救移栽树木


为确保树木移栽成活率,扎赉特旗林草局确定了包括国有神山林场、小城子林场、吉日根林场,巴彦乌兰苏木温都根村、新巴彦套海村以及扎赉特旗主题园在内的11个移植区域。自2020年4月3日起,森泽公司每天出动300人,分为6个作业组,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开展移栽作业。

移栽过程,是对耐心与技术的双重考验。在巴彦乌兰淹没区,大型起重机缓缓吊起包裹着黑色苫布的巨大冻土球——那是树木赖以生存的根基。技术人员仔细检查土球的包扎情况,确保在长途运输中,这些“生命之根”能够完好无损。其中,有20株黄菠萝树被移栽至兴安盟党校新址。这段长达155公里的“生命之旅”,耗时三四个小时才最终抵达目的地。


在新家园继续生长的“绿色移民”


2021年4月,引绰济辽工程完成了对淹没区内树木的抢救性移栽任务,总计1.86万株珍稀及地方特色树种得以成功迁移。此外,在输水干线穿越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五角枫自然保护区的管段,施工单位还对661棵蒙古黄榆、214棵五角枫和374棵榆树进行了移栽。


迁徙新家树木已枝繁叶茂


如今,在神山林场,那些4年前迁徙至此的山荆子树已枝繁叶茂。这些在新家园继续生长的“绿色移民”,正以愈发蓬勃的生命力,无声地回报着建设者们的用心守护。

这是一场关乎生命尊严的远征,每一片新生的绿叶,都是对自然守护者的深情礼赞。

第四章:沙地织锦


如何在广袤脆弱的科尔沁沙地铺设输水命脉,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的扰动?这考验着工程决策者的智慧。

引绰济辽工程严格遵循《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关于加强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相关要求,将工程建设与水源涵养、湿地修复、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确保这项宏大工程自始至终彰显“生态工程、绿色工程”的鲜明底色。


在科尔沁沙地铺设输水管线


输水线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施工阶段,尤其是在生态极为脆弱的科尔沁沙地。施工作业带的开挖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地表,极易在风蚀作用下形成新的沙化点。加之当地土壤贫瘠、种子资源匮乏,自然恢复能力极弱,必须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实现固沙与生态修复。

为此,工程制定了从开挖、回填到生态恢复及后期维护的全过程生态保护方案。在施工环节,严格执行表土剥离、分层回填、防尘苫盖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地表扰动和水土流失;在生态恢复和后期维护阶段,科学播撒小叶锦鸡儿等耐旱、固沙能力强的植物种子,并定期巡查维护与补播,确保实现“绿进沙退”。


科右中旗高压塔


“科右中旗五角枫自然保护区位于科尔沁沙地生态脆弱区,输水线路穿越其试验区16.1公里。”引绰济辽公司输水干线二分公司征地移民环保部负责人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影响,我们优化了该段作业带宽度,由全线70米缩减至56.3米。”


科右中旗五角枫自然保护区


预计到2030年,引绰济辽工程达到设计水平时,多年平均引水量将达到4.54亿立方米,扣除输水过程中的自然损耗后,骨干工程末端多年平均供水量为4.36亿立方米。其中,通辽市将获得2.8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相当于约2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这汩汩清流,将成为滋养科尔沁沙地、驱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

尾声:山河作答


夕阳熔金,洒满文得根水利枢纽宽阔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鱼道观察室内,哲罗鲑矫健游弋的身影清晰可见,它们是生态修复最灵动的见证者。水库岸边,覆盖着新绿的黑土堆正悄然焕发生机,那是大地重获新生的脉动。移栽基地里,黄菠萝树的嫩叶在微风中轻响,仿佛在低吟一曲生命的赞歌。


蓝天白云下的文得根水利枢纽


生态环保是引绰济辽工程的根本要求。自工程启动之初,建设者便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并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始终坚持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原则,建立完善制度,严格把控标准,将每一滴生态环保的汗水,都浇筑进工程的钢筋铁骨之中。

从主动缩减库容引水量,到精心修建生命鱼道;从剥离出188.43万立方米黑土,到护送19849株树木顺利“搬家”——引绰济辽用坚实行动诠释:为生态环保真诚让路的付出,终将沉淀为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莫力庙水库碧波重现


引绰济辽——这条穿越山岭、森林、草原、河流与沙地的“绿色动脉”,成功连通了绰尔河与西辽河水系。当莫力庙水库碧波重现,两岸百姓共享甘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北疆大地上得到最生动、深刻而温暖的体现。

一渠碧水润北疆,一曲绿色颂歌永流传。



记者:王永生 通讯员 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