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晓:香港导演难懂那一碗饺子的滋味

时间:2025-05-05 13:56:00

【文/ 观察者网 冬晓】

今年五一档的电影票房延续了清明档的惨淡表现,尽管曾经一度有多达11部影片扎堆上映,但首日仅报收1.77亿元的表现,确实让人提不劲儿来。

票房遇冷,口碑也没好到哪里去,根据上映后豆瓣第一时间放出评分,居然没有一部电影能跳过7.5分的门槛,集中扎堆在6.5-7.0的区间。

矬子里面拔将军,在这一堆平庸之作中,表现最为优异的是由马丽主演的《水饺皇后》,不仅累计票房最先超过1亿,还在豆瓣斩获了7.0的评分。这部影片讲述了湾仔码头的创始人臧健和在香港只身闯荡的故事,从在码头推着小车出摊的小贩,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家生意遍布全球的速冻食品企业的掌门人。

电影原型人物臧健和本人的经历十分传奇,香港的电视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以她白手起家的故事为蓝本,拍摄过一部同名电视剧《水饺皇后》。2019年臧健和去世,享年73岁,此次传记的拍摄多少夹杂了她的女儿们对她个人的缅怀之情。

电影《水饺皇后》的叙事非常平庸,虽然远算不上烂,却也称不上好,90分钟就能讲完的奋斗故事,被硬生生地注水拉成了两个小时的絮絮叨叨——当然,这是时下很多电影的通病,五一档的另外一部影片《大风杀》也有同样的毛病,看来做减法总是比加法难。

影片整体基调积极向上,即小人物通过坚持不懈的个人努力取得大成功的励志传奇。在成熟的剧本创作中,编剧会有意地为主人公设定一些需要克服困难,一些来自外部,一些则生自内部。由内生发的困难通常源于角色的性格缺陷,最终主角赢得外部奖赏(通常是物质)的过程也是内部精神成长的过程——唯有如此,角色才可以获得完整的成功。

《水饺皇后》的平庸就在于此,不知是基于何种原因,创作团队不愿意塑造主人公性格中一丁点儿的复杂之处。很难想象在2025年的电影屏幕上还能看到如此伟光正的主角,即便是格外珍惜观众缘的贾玲,在将《百元之恋》翻拍成《热辣滚烫》时,也会注意在把主人公原本性格中的颓废和逃避删干净后,有意识地给她换上一个“讨好型人格”造就的懦弱,作为她成长过程中必须摆脱的缺陷。

过分美化(又或者怜爱)主角造成结果的就是,没有内在的困难需要克服,那就只能在外部拼命地给主角上难度。于是从影片的前中段开始,主人公就不得不被迫迎来一连串的外部打击:她在酒楼洗盘子时被其他员工撞到摔坏了腰、在夜间打零工的电车公司突然招聘了新的外包把她踢掉、没有及时给码头的黑社会交保护费被当众刁难、警察抓捕摊贩她没来得及跑掉也被一起抓到。

上一次接触到这种毫无顾忌地给主角叠Debuf的影视作品,还是陪家里老人守着地方卫视晚上的八点档,看《俺娘田小草》和《樱桃》这样以中年乡村妇女为主角的苦情戏。《水饺皇后》确实也是某种商业人士苦情电影,因为她们解决障碍的方法都如出一辙,主角光辉照耀大地,最终借他人之手消解自己的困境。电影是一门关于看的艺术,看的位置关系决定了人物的权力关系。而《水饺皇后》的主角自始至终被放置在低位上,她迎向的目光永远是怜悯和同情。

在法律援助的加持下,主人公终于从酒楼拿到黑心老板的薪水和务工赔偿,但她义正严辞表示我只拿我该拿的一份钱,于是在家里两个孩子要养,穷得房租的情况下,将误工费全部退还;心灰意冷跳楼之际被孩子和邻居甜水伯拦下,对方启发她可以开个买食品的小摊,还热心地帮着垫了买推车的钱;暴力无常的黑社会老大因为臧姑娘保护孩子时的模样像自己老妈,不仅免收一半的保护费,还从她这里订购了500只水饺给老妈祝寿;而抓捕臧姑娘的警察因为女儿撕心裂肺的哀嚎而动了恻隐之心,将没收的推车当场奉还,并在一次下班后光顾了她的摊位,且对她产生好感,后又展开追求。

全片中,表现臧姑娘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困局的情节只有一处,那就是当客人批评饺子皮太厚时,她尝试了各种配方和面,最终做出了一种薄皮水饺。单看简介,本片的叙事主线应该是一位女企业家在走向成功过程中如何化解各种危机,这里边必然有人性的坚守和智慧的博弈,而最终传达给观众的却仅仅是主角如何通过感化他人来帮助自己度过危局。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必然有贵人相助,但不能只有贵人相助。即便要突出描写贵人相助为主角带来突破困境的爽感(就像大多数竖屏短剧一样,穿越到古代被凌辱的主角其实早年救过某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他会在关键节点降临,成为主角可以背靠的大树),至少也要将贵人为何相助的前因后果写得足够清晰。

本片另外一个给人糟糕观感的点是导演对《水饺皇后》中水饺部分的拍摄难以让人满意。作为被塑成大女主造的臧姑娘,她终其一生的事业追求就是水饺,台词里也多次提及要卖出让顾客更满意的水饺,要卖出更多的水饺。全世界做水饺的商贩千千万万,为什么只有她成为有口皆碑的水饺皇后,想必除却人格魅力和经营韬略这些成功要素,核心还是水饺作为她售出的产品,质量一定要高。

对于食物而言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吃,所以,臧姑娘这个人物的成功是否能立得住,取决于导演能否借由镜头将她的水饺拍出好吃的氛围。同样是以食物为主题,描写人物成长的类型电影,甚至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食神》,哪怕怪力乱神的元素横飞,至少结尾处那一碗黯然销魂饭还是能勾起荧幕前观影者的食欲。

然而,导演刘伟强却无法用镜头语言传达出一丁点儿水饺的美味,不论是没有改良前的厚皮水饺,还是改良后的薄皮水饺,在画面上都挑不出有任何不同,展示食物美好的拍摄技法贫瘠得甚至不如一些自媒体美食博主。在大部分场景中,观众所能获得的水饺很好吃的感知,都是食客群演一人一句机械式地复读“肉馅好好吃”“汁水好足”——这倒是跟竖屏短剧的拍摄不谋而合。

那么,这是导演自身水平的限制导致的影片粗糙吗?这还真不是,刘伟强本人是会拍食物的,特别是吃戏,而且很擅长。在他指导的《无间道》系列影片中,贡献了两场被网友誉为港片最强吃戏,一场是曾志伟饰演的韩琛怡然自得地当着警察的面在警局里吃盒饭,另一场则是倪家四个小弟讨论要共同反水,聚在一起围坐成圈吃打边炉。

“吃”这一行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不言而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现代人也总在午休的时刻高喊着“吃饭不积极,脑子有问题”。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人对吃颇有钻研。吃所满足的从来都不只是浅薄的口腹之欲,和谁吃、在哪里吃、怎么吃,往往带着中国人浑厚、温热的情感脉络和市井巷子里渺渺却又散不尽的烟火气。

香港导演会拍吃,是很多观众对上个世纪港片的记忆,《醉拳》里成龙吃霸王餐啃掉的那根油汪汪鸡腿,《英雄本色》里周润发蹲在车库扒下的那半份盒饭,《青蛇》里摆在王祖贤面前的那条豉油蒸鱼,《花样年华》里象征着季节变迁的蹄膀汤和上海馄饨……都是挥之不去的美食记忆。

而另外一位享誉世界的华人导演李安,更是将中国人对吃的着迷拍到了极致,《饮食男女》的开头便是郎雄在厨房里做饭的独角戏,大量对准食物的特写,白得透光的鱿鱼被放在砧板上,干净利落地一刀剖开,裹上面粉的鱼片被拍打着抖搂了一身的雪,看的人在午夜心生罪恶。

中国人的餐桌,也是家庭关系的承载

《水饺皇后》的开头也是一场在厨房做饭的戏,臧姑娘即将带着两个孩子前往香港,同分离多年的丈夫团聚前往泰国,离家前母亲和妹妹为她做了一顿送行的水饺。遗憾的是,在这段做饭+吃饭的戏里,水饺并没有被拍成承载了亲人间沉沉的思念和祝福的载体,它做的那么轻巧,那么普通,吃的人反应也那么轻巧,那么普通,似乎这娘仨只是去了趟崂山郊游,不肖半日便能回家。做水饺,吃水饺,都只是交代臧姑娘人生前三十年经历的背景板,不寄托任何实质性的、北方人对能再次团圆的期盼。

全片唯一一段赋予食物内涵的戏,发生在房东红姐和臧姑娘之间,为了鼓励创业伊始卖不出去水饺的臧姑娘振作,红姐在夜里为两个人各煮了一碗虾子面。这个面冷心热的女人一边云淡风轻地说着自己不堪的过去,一边呼啦啦地往嘴里塞着热腾腾的面条。在夜深人静之时分享食物和分享自己的伤痛,在这一刻达成了牢固的关联,此时红姐吞下的去不是一碗热量吓人的碳水化合物,而是自己遭受过的所有苦难。

水饺作为一种备受北方人偏爱的食物,其所承载的情感含义,恐怕是身为香港导演的刘伟强很难理解的,他能拍好一碗在半夜煮出的面,却拍不好临行前的一碗饺子,毕竟香港真的有“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我下面给你吃”的饮食土壤,而没有“逢年过节包饺子”的团圆传统。《潜伏》里的谢若林到余则成家做客吃水饺,这个金钱至上主义的王八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表现出了一点人性:“饺子,离家前最后一顿吃的就是饺子,该死的鬼子。”

往浅了说,这是香港和内地间美食文化的隔阂,往大了说,这仍是老生常谈的香港对于内地丧失的归属感,而这在这部影片中是不该缺位的。导演隔三差五地在转场镜头上标注具体年份,并说明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香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大事件。于是观众会看到他把内地偷渡香港的历史纪录片的镜头,以及港英总督拍手庆祝地铁通车的新闻镜头完整地放进影片中,却只字不提香港的回归,然后镜头一切,臧姑娘突然就瞬移到内地开起了工厂。

来自内地的小人物靠着内地的食物,在香港立住了脚跟成为食品大亨,最后走向全世界,一句“我要让世界都吃到我妈妈教给我的味道”,到最后真的就只是简化成臧姑娘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品尝她亲生母亲手艺的思念。臧姑娘生理上的母亲在影片中去世了,而她精神上的母亲从没有出现过,就像拍摄于1995年的那部电视剧《水饺皇后》一样,香港的创作者并不避讳她身上“狮子山下的精神”,将她塑造为资本主义叙事下小人物实现阶级跨越的样板,却避谈造就了她性格和精神图腾的另外一面。

最后附上臧健和女士在2019年去世时,媒体对她的报道吧:

“1997年,臧健和将湾仔码头七成股权售予美国食品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通用磨坊注资6000万美元在中国内地设厂,并将销售点扩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臧健和则留作顾问。

臧健和此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一定要到内地投资,到家乡投资,要为家乡做事。当时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定要到中国内地投资。’

‘我女儿那时也劝我,投资到香港,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投资内地虽然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回本却需要好几年时间。’但臧健和坚持认为,无论回本时间长短,都一定要回内地投资。”

臧健和的赤子之心和内心牵绊,一目了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