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莫京霖 王建成)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布2025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资源红提以卓越品质和深厚产业底蕴成功入选。这也是继2011年获原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后,资源红提再次斩获“国字号”殊荣,标志着这颗深山“明珠”跻身中国农产品“顶级方阵”,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资源县地处越城岭腹地,境内土地深厚,活土层>40cm,土壤pH值5.5-6.6,独特的丹霞地貌与纯净生态环境,为红提糖分积累与果皮着色提供了绝佳条件。
“我们的红提甜度能达20度以上,果粒饱满、脆嫩多汁,咬一口像喝蜜!”资源县中峰镇大庄田村种植户王东元告诉记者。
自2002年从150亩试验田起步,资源红提历经二十余年耕耘,从“小特产”蝶变为“大产业”。截至2024年末,资源县红提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年产量超5.6万吨,总产值约2.8亿元,惠及农户2万人左右。红地球、阳光玫瑰、蓝玉等十余个品种各领风骚,其中阳光玫瑰亩产值超3万元,成为果农眼中的“黄金串”。
目前,资源县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优质红提生产基地,除了地理优势以外,资源县也在不断谋求技术支撑。
“以前种红提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赚钱。”中峰镇技术员小王指着连片的高平棚架介绍,当地创新推广“三避”(避雨、避晒、避冻)设施栽培技术,结合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让红提亩产从1000公斤跃升至1500公斤以上,优果率达90%。田间地头,黄板、杀虫灯、性诱剂替代化学农药,套袋技术让果实免受虫鸟侵袭,31项有机认证成为品质“金字招牌”。
科技的力量不仅发挥在田间,更刻进农民的生活。通过“专家驻村+农户培训”模式,广西农科院专家团队常年扎根示范园,手把手传授剪枝、疏果诀窍。
“去年我家3亩葡萄卖了10万元,盖了新房,儿子大学学费不愁了。”脱贫户王小敏的笑声里满是获得感。
据统计,资源县红提产业带动2万余农户人均年收入从3119元跃升至5320元,一栋栋“红提楼”拔地而起,“山沟沟里长出摇钱树”的故事比比皆是。
漫步资源丹霞田园综合体,1.5公里的大红提观光长廊如彩带蜿蜒。每到红提成熟季,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穿梭于藤蔓之下,亲手采摘、拍照打卡,体验“舌尖上的秋天”。
在田园综合体内,记者看到骑行步道、露营胜地、五星级农家乐星罗棋布,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全季旅游链。“这一片景色好,周末带孩子来踏踏青,晚上住民宿吃农家菜。城里人梦想的田园生活,我们都可以做到。”中峰镇大庄田村福禄寿农家乐负责人王登云说。
通过整合3亿元资金打造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资源红提已跳出单一农业范畴,衍生出深加工、电商、观光等多元业态。该县建成15个采摘园、5家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9万人次,红提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南宁、广州等地均设有资源红提实体专营店,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达2.8万吨,专营店门庭若市,电商直播更是让深山红提48小时直达北上广餐桌。
“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是里程碑,更是冲锋号。”资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堂雄表示,今后,资源县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拓展市场半径,让资源红提从“地方特色”迈向“全国品牌”。“未来,资源县将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计划建设红提产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攻关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鲜储运等关键技术。”
如今,资源县正集全县之力,大力开发红提酒、果酱等深加工产品,同时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让资源红提从“地方名片”升级为“国际爆款”。
“资源县将锚定‘综合产值破10亿’目标,拓展电商与冷链物流网络,推动红提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培育‘红提+康养’‘红提+文创’等新业态。”刘堂雄说。
【记者手记】
从石漠荒山到“红提海洋”,从贫困县到“中国红提之乡”,资源县用20年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科技兴农、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片曾被石漠化困扰的土地,如今因种植红提焕发新生。
红提的甜蜜,不仅是果香,更是百姓日子的甘甜。
一个产业从落地,到发展再到焕发出勃勃生机,背后的努力和奋斗值得点赞。当然,一个优势产业的壮大往往和地方经济环境、生态和发展势头息息相关,也是一窥地方经济发展的窗口所在。资源县,这颗丹霞山间的“红宝石”,正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来源: 桂林日报